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2012-03-29

2012年3月18日将是载入浏览器史书的一天,假如有这本史书的话。在这一天,来自 StatCounter 的数据显示谷歌的 Chrome 浏览器全球份额首次超过微软的 IE 浏览器,虽然仅保持了一天,但是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意味着大战了多年的浏览器市场终于将有可能迎来变数。

网页浏览器(简称浏览器)本身只是个显示网站服务器或因特网档案系统内的文件并让用户与此些文件互动的应用软件 ,但是基于它本身的意义所在成为了互联网的入口,因此浏览器之间的“拼杀”和“大战”就不可避免了。距离蒂姆·伯纳斯·李 1990 年开发出世界第一个网页浏览器已经有 22 年了,这22 年浏览器市场有哪些跌宕起伏呢?

“三次浏览器大战”

第一次浏览器大战爆发于 1995 至 1998 年,微软通过捆绑操作系统来推广 IE ,将当时占市场90%的网景 Netscape 浏览器彻底击败。这次大战微软留下三个隐患:

为对抗 Netscape 微软在 IE 里加入了很多非标准的专属标签,致使后来的的 IE 6 成为开发者的噩梦,破坏了开放标准;

捆绑销售 IE 的做法被指垄断,受到反垄断的压制;

网景为吸引开发者开放源代码创造了Mozilla,虽未能挽回 Netscape 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它衍生出了Phoenix ,即现在的 Firefox 火狐浏览器。

由于第一次浏览器大战留下的隐患导致了 05 年到 07 年的第二轮浏览器大战。这次大战后 Firefox 在北美,欧洲等地区的占有率接近甚至超过了 20%,微软全球范围内的份额也从 IE 6 高峰时的 96% 先是下降到 85%,最后 07 年末的时候稳定在 60% 左右,不再是“唯一的浏览器”了。

第三次浏览器大战暂时还没有明确定义,大致于09年开始至现在,先来回顾几个关键的节点。

2009年7月 ,受到欧盟反垄断的压力下,Windows 7 欧版将不再捆绑 IE,使用者可以自选浏览器。

2010年1月 ,Firefox 在欧洲市场市占率超越 IE,首次突破微软独大的局面。

2011年12月,Chrome 全球市场份额超越 Firefox 成为仅次于 IE 的全球第二大浏览器。

2012年3月18日,Chrome 全球市场份额为32.70%,而 IE 为32.48%,Chrome 首次以微弱优势超过微软IE。第二天后,IE 浏览器的浏览量回升至35%,Chrome 浏览器的份额则下滑至30%。

 

 

未来之势

三次浏览器大战后,基本态势已经形成。除却在部分国家 IE、Firefox 和 Chrome 各自占优势外,这三大桌面浏览器在全球范围内目前有将成并驾齐驱之势。不过走势却不尽相同,除了 Chrome依旧处于上升阶段外,IE 和 FireFox 都在缓慢下降。那么未来将会如何呢?

Chrome 将胜出?

墨守成规的微软依然用旧有的软件产品开发模式维护着 IE ,并使其发布周期和 Windows 保持一致,这与真正把浏览器当作一个互联网产品来开发,一直保持快速迭代、持续改进的谷歌相比,IE 未来被 Chrome 超越是迟早的事情,尤其是谷歌后面还有一张 Chrome OS 牌可以打。而火狐从3.5 后的升级让我们见识到了“版本不是你想飙,想飙就能飙”,在飙版本的同时 7.0 版本内存泄漏、8.0 版本下载假死,这些 BUG 火狐一直没有及时处理,加上最近一直在往下掉的市场份额,让不少人为之捏一把汗。

当然仅凭这两点是不足以能说明未来谷歌的 Chrome 一定能胜出,对微软来说,反垄断协议在今年早些时候已失效,Windows 8 会不会将重新绑定 IE 10 还是个未知数。此外,喜欢将 Chromium(Chrome)加壳并同时保留 IE 内芯的国内众多双核浏览器的发展也充满了半数。

关于未来你怎么看? 对于一直游离于“浏览器大战”外的 Safari 和 Opera 你们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来源:Afio投稿。

2012-03-27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简单地说隐私是隐蔽、不公开的私事。那么什么不是隐私?就是个人愿意公开的私事,或者是必须公开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相关的公事。

隐私观念的变化,将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个人公开传统隐私会得到什么好处?2.哪些事情其实是公事,只不过以前由于技术限制而被当作私事?3.由于技术发展和新的制度设计,哪些私事将变成公事?

人类历史上与隐私类似的权利观念有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

关于知识产权,古代中国人的做法是“传子不传女”、“传徒不传婿”,最后阻碍了技术的进步;而西方人发明了专利制度,既保护了发明人的利益,又促进了知识和科技的传播和快速进步。

如今有了博客、微博、知乎等分享工具,大家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全然不顾这种分享损害了自己的知识产权利益。这是因为现在已是群智时代,个人的智慧比起群智来说,真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个人分享个人所知,一方面可以让众人知道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从而获得更多机会;另一方面,群智的反馈会完善个人所知,帮助个人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帮助个人解决问题。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思想导致行动,知识的价值在于改变现实;当代社会足够复杂,以至于个人很难成事,而必须合作成事。为达成合作,合作方事先展示知识和能力,甚至放弃知识产权的权利要求,就成为必然之举。开源软件就是放弃知识产权的权利要求的典型。

关于隐私观念的进化,我认为将出现与知识产权同样的变化。

自古我们就有矛盾的两种说法:1.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2.“遇人只说三分话”,“交浅而言深者,愚也。” 人心险恶,知人知面不知心。

其实这两种说法的核心在于:公开信息是否会招致对自己的伤害?一方面是如果信息公开对自己没有坏处、反而会带来好处的,应当公开;或者是自己有实力防止信息公开带来的伤害。另一方面是如果信息公开会招致伤害,而且对伤害者缺乏威慑力足够的报复手段,那么就应该保护自己的隐私。

拿QQ圈子披露的信息为例,有如下问题:

你的真实姓名是不是隐私?你在小圈子的外号是不是隐私?

你是否愿意出现在计算机算出来的某个圈子里?你是不是可以在圈子里“隐身”?

你是否愿意向某个好友公开你的其他圈子的信息?公开其他圈子的信息有什么好处?比如你是否愿意向太太公开你的前女友信息?

申音断言“人类社会是从”黑暗森林“时代发端”十分准确:早期QQ就像黑暗森林,那时多数人生活在线下,少数人匿名使用着QQ,那时见网友是件风险很大的事情。

如今就像QQ圈子所披露那样,多数QQ用户已经被实名,被QQ好友们实名了,而不是被腾讯强求提供身份证信息或手机号而实名。而在新浪微博上,实名加V的用户们使出浑身解数“裸奔”或“装13”,只为赢得人们的仰望,只为博取影响力。

这时你的真实姓名显然不是隐私。而你在小圈子的外号是隐私,但你为了博取信任或者增进网友的亲近感,你自己很可能主动披露。如同在现实生活中,你为了博取太太的欢心,或者为了博取现任女友的欢心,很可能你会坦白你与前女友的关系。

职业履历,以前是放在档案袋里、只对“老大哥”公开,就其实不是隐私,只不过以前因为技术限制无法公开。为了获得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如今人们已在Linkedin、智联招聘上公开自己的履历,而且在Linkedin上寻求其他人对自己履历的背书。

QQ圈子显示了腾讯的技术实力,显示了技术掌控人们“隐私”的恐怖能力,下一步腾讯要做的很简单,只要把选择权交给用户,让用户自己决定是否公开隐私。比如让用户选择:1.是否在圈子里隐身;2.是否让其他用户知道“圈里好友大多叫我XXX”;3.是否让其他用户看到我的圈子。

用户何时会选择在一个圈子里隐身?用户只想维系和这个圈子里的某几个人的关系,但并不想把这种关系对圈子里其他人公开,更不愿意对所有人公开。

用户何时会选择在一个圈子里现身?甚至对公众公开这种圈子身份?当用户希望与圈子里更多人发展和维系关系,当用户把圈子身份当作荣耀时!

最后,当下一个著名的现象——“二奶成为反腐主力”可以分析何时别人会揭露“隐私”。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既然做了,又要公众不知道,则要看当事人是否Hold得住、摆得平。即当事人是否有足够利益让知情人守秘,是否有足够威慑力惩罚揭秘人。

还有最关键的是,社会是会奖励揭秘人,还是会惩罚揭秘人?

显然,微博裸奔时代,守秘代价和惩罚揭秘的代价比过去高了许多!而在西方国家,由于有了无孔不入的媒体,官员的性关系早就不是隐私。

QQ圈子只要把隐私公开的选择权交给用户,我们可以预料有关关系的隐私观念自然会发生变化。

作者:郑治

2012-03-26

社会化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新的模式,简单的说就是将SNS与电子商务进行了组合,这种基于用户自主分享的商品内容,来引导用户产生购买或者消费行为,让电子商务领域变得更具有人性味。从某种意义来讲,团购与O2O模式也可以算做是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展现形式之一。

国内最早的一批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站有一大批已经死掉,如贝壳(新贝壳已上线)、蚂蚁等,而存活下来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在早起主要以豆瓣和大众点评网为代表,发展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影响到大量的用户购买行为。

 

社会化商务平台的成功跟电子商务本身的产业链和用户熟知程度有关,在早期的电子商务时期,用户与相关产业链都还处于初始阶段,其对应的创新模式就很难发挥其价值了。不言而喻,随着大众点评与豆瓣的成功,这类平台必然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垂直行业。第二批社会化电子商务网站的爆发年是在2011年,以蘑菇街、美丽说、猫途网、花瓣网、知美网等为代表的购物分享平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类平台多是与女性用户相关,且大多数商品话题与时尚、美丽、家居有关。从用户分布来看,可以说是中国的女性网名激活了社会化商务平台。

社会化电子商务分类

按照具体的展现形式来分,现在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平台可分为如下的四种模式

第一类型是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交电商模式,这种模式以蘑菇街、美丽说为代表,这种模式的特点的解决了用户对商品的逛街的需求,同时盈利模式也很直接,盈利能力较强。

第二类型是图片加兴趣的形式,以花瓣为代表,这种模式在国外的代表为Pinterest,即Pin(图钉)+Interest(兴趣),用户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用图钉钉在钉板(PinBoard)上。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简单、互动性强、视觉冲击力高,容易快速聚集起大量用户,但在盈利上需要有大量的用户规模作为支撑。

第三种类型是媒体导购的形式,以逛逛为代表,特点是有较强的媒体属性,像一本时尚杂志,让用户在读它的时候充分感受到商品的魅力。这种模式往往较难聚集大量的用户,互动性较差。

第四种类型是线下消费线上导购的形式,目前在该领域较为出色的有大众点评、千品网等,该类型的特点是用户的消费目标明确,娱乐属性较弱,对商品的要求较高。

社会化电子商务盈利

对于社会化电子商务而言,最主要的盈利方法就是佣金模式,通过向其他电子商务网站提供有订单的用户,从而实现佣金分成。再者就是优惠券与分成的模式,通过优惠券类的手段来吸引用户形成线下消费的行为,从而实现分成的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平台对商品进行开放,社会化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会越来越大。

关于社会化电子商务,与它相关最为热闹的关键词莫过于分享与个性化点评,而对一个商品而言,能直接影响用户消费的行为是来自朋友或者他人的推荐,可见口碑对一个商品成功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社会化电商要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个性化商品点评服务与推介服务会成为新的潮流,诸如美丽说形式的社会化团购。

来源:投稿,作者:姚金刚。

2012-03-25

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是当下互联网行业最炙手可热的三个领域,然而在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巨头们已获得高额的盈利和稳固的市场地位的时候,B2C企业仍在浴血奋战,而战斗最大的焦点之一就是价格。

B2C电商的困境

B2C电子商务无疑带来了个人消费史的巨大进步,价格透明且信息易获取的特性使得比较同一款商品价格的成本极大降低,重重打击了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取不当利益的奸商。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正当的利润空间也在被不断挤压,导致B2C电商烧钱不断,到现在大的企业都鲜有盈利,而价格战无疑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面临价格战的电商盈利这么困难,那么传统商务如何抵御价格战?笔者认为传统模式的利润空间来源于:信息不透明,地理位置给消费者造成的成本。信息不透明不再分析,关于地理位置的影响,一个是比较价格要走路、说话,产生的额外成本较高,消费者往往比较几家就做出选择,不一定要找到最便宜的那一家,即使有价格战也限于较小的范围,地理位置的另一个影响是不同地方购买的额外成本不同,比如我们往往选择最近的超市消费,有时候价格高一点但不是很离谱也认了。理论上讲,由地理位置造成的额外成本之内的范围,都是商家的利润空间。而对于电商来说,地理位置给消费者造成的成本极大降低,造成商家的利润空间相应降低,而信息透明又导致价格战激烈,火上浇油,笔者认为这是造成电商困境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们可能得到一个结论:电子商务没有利润空间,赚不了钱,所以是骗局。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电子商务是商业文明的巨大进步,所以应该存在,这也是笔者更愿意接受的结论,那么电商企业到底怎么赚钱呢?

零售能赚钱吗?

对于商品零售,要给消费者一个除价格之外选择自己的理由。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独有的商品、优质的服务。

独有的商品,首先是自有品牌商品,市场上已经有的或将要有的电商自有品牌不在少数,比如淘宝上的淘品牌、凡客,亚马逊Kindle Fire,京东、聚美也在计划中。自有品牌的优势是首先不能比价,第二,以前属于中间商的利润,可以一部分让利消费者以吸引购买,一部分变成自己的利润,实现双赢。笔者觉得自有品牌对于规模较大的垂直电商更重要,也更容易做到,因为首先专业知识可以带来自有品牌管理运营的优势,第二消费者心理上可能更容易接受电商推出与自身领域相关的自有商品。其他类型的独有商品,比如小众商品、限量版、买断经销权的商品,但是这类商品很可能量少,性价比无优势,笔者认为只可以作为吸引消费者的辅助手段。

优质的服务,是指明显优于其他电商的服务。限时达、准时达、××天无理由退货、整洁的包装、训练有素的客服等等,这些算优质的服务吗?首先这些都很重要,应该作为B2C企业重要的管理目标。但是从长远来看,优秀的B2C企业在这些方面应该不会有明显差距,因此可能难以成为核心竞争力。如何能做到优质的服务?笔者认为应该提供与商品相关的附加价值服务。比如母婴产品,能不能卖产品的同时送关爱、送知识,电脑能不能卖出极客范。笔者认为作为垂直电商,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自己的商品能做出什么附加价值,以能产生高附加价值的商品为中心构建自己的品类体系。选择需要专业知识,需要对其有热爱、有独到理解,容易提供个性化、高质量服务的品类,更利于垂直电商的发展。从这个角度看,笔者觉得红酒、母婴产品可能比鼠标键盘、普通运动鞋更适合作为垂直电商品类。

当然,即使有了独有商品和服务,高性价比依然重要,疯狂的价格战让我们看到价格对于B2C电商多么重要,性价比应该作为电商企业的重要管理目标。综合电商利用议价权、管理优势降低成本提供低价,垂直电商在独有的商品和服务上可以获得更高利润,但是与综合电商重叠的商品在价格上也不能明显落后。对于缺乏价格优势的商品,可以利用搭配购买、促销等手段促进销售。高性价比必须基于科学的管理手段,短时局部的特价促销是健康的营销方式,但是“全网底价”可能只能当做企业的营销噱头。

零售之外的利润来源

笔者认为解决电商问题的核心是如何挖掘自身的独有价值,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垂直类电商较容易利用其专业优势挖掘自身的独有价值,大型综合类电商如何挖掘独有价值?大品类、知名度是大型综合零售商的立足之本,但笔者认为在电商环境下,零售难以产生足够的利润率。而利用平台优势、针对行业关键环节打造的平台性服务,将成为大型综合类电商利润的重要来源。利用巨大的流量为入驻的商家提供营销平台,淘宝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而自营电商也在积极发展平台。由于发展早壮大早,基础设施如自建物流、信息技术等方面明显领先于小型或垂直类电商,随着规模的扩大,其性价比优势将逐渐显现,可以据此为其他商家提供物流和信息技术服务。另一个典型的行业平台产品是在线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最近出现的易付宝,都是依赖电商平台产生的在线支付工具,也能产生可观的利润。利用大平台和技术优势,发展轻资产、低风险、高利润业务,才像优秀IT公司该做的事,而不是简单的价格战营销战。

笔者认为未来B2C电商通过单纯售卖商品难以产生足够的利润率,垂直类电商利用其领域和专业优势给消费者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从服务产生的附加值中创造更多利润,而大型综合电商将利用其平台优势针对电子商务的关键环节打造全行业的服务平台,如为合作电商提供营销平台、高性价比的物流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在线支付工具等,将成为利润的重要来源。

来源:ffxiangyu投稿,原文链接。

2012-03-23

摘要:QQ圈子对关系链的梳理能力很强,​国内还没有哪个SNS产品能把关系分析和拓展做到这种程度,​这是腾讯对社交产品软性实名化的一步,​如果再有一个统一的内容发布平台,则必然会形成垄断优势,“​圈子”展示的正是腾讯最值钱的东西–用户关系链,通过“圈子”​已经把关系链升级为关系网。​QQ圈子对于其他基于人际关系的网站来说,将是终结性的产品。

QQ 圈子的产品形态

3 月 21 日,腾讯体验中心推出 QQ 2012 “QQ 圈子”功能使用体验。用户通过 QQ 圈子可将好友按照真实生活中的关系自动分组,同时也提供为 QQ 好友批量备注等功能。圈子功能导入了用户的 QQ 好友、群好友及可能认识的人等,并自动分成同学、家人等几个圈子,每个好友旁边都显示了用户与好友之间的共同好友数目,用户可以通过圈子直接添加好友、发起会话、查看资料。

QQ 圈子的背后——强大的数据挖掘

QQ 把服务器里的二度好友关系、群成员关系、朋友网班级校友关系、微博听众关系等等所有关系链资源整合到一起,把用户的社交圈完整的勾勒出来,借助多年的用户资料积累,通过用户行为的分析,帮助用户找到更多的社交关系联线,从而组建若干个定位更加精确的社交网络。

在体验过程中我比较关注 QQ 圈子好友名和圈子名的来源,据 QQ 团队介绍:“好友名来自于同一圈子内多数成员对该好友的共同备注名,圈子名也是来自于同一圈子内多数成员对该圈子内成员的分组名。如果构不成多数,就不会显示该好友或该圈子。我们有严格的策略把关保护用户的资料和信息安全。”

基于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十几年的数据积累,腾讯掌握了互联网最庞大的用户数据库,QQ 圈子”智能识别出了每位好友及潜在好友的真实姓名,并根据社交关系进行了智能分组(命名)。根据海量用户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精准算法划分圈子和联系人,数据量越大越精准。

QQ 圈子的社交需求和隐忧

QQ 圈子的社交需求

随着 QQ 的发展,之前的大部分用户关系已经在 QQ 上得到了沉淀,但由于 QQ 账号体系的特殊性(等级、昵称、QQ 秀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在 QQ 上已经稍显混乱,圈子的第一个好处是:帮你重新认识好友关系,自动智能分组,理清关系,至少是理清人脉关系。

发现和扩大关系。有些你平时经常接触的朋友或者同事,你们的联系很频繁且紧密,可是你恰好没有他的 QQ 号,如果你大部分朋友跟你在一个圈子里,那么这个圈子里遗漏的部分朋友有很大的可能性也是你的朋友,你可以找回这些人,重新维系关系,类似于手机通讯录的换号通知重新保存新号。

圈子的定向推广。腾讯各平台都有类似的需求,某些动态和分享是需要分固定圈子来分享和推广的,腾讯帮你完成了圈子划分,你就可以在不同的圈子里分享不同的内容。(部分内容来源于知乎)

隐私保护的担忧

前不久微博才实名制,而现在腾讯的 QQ 圈子,在另一个层面上实现了被实名暴露,假设A和B是好友,B和C是好友,而A和C不认识。但C极有可能会出现在A的 QQ 圈子里并且显示真实姓名。只能说腾讯未经B允许把好友信息给了A。这也是众多 QQ 用户的担心,因为 QQ 是在用户不知道的情况下把你的资料和数据透露给了别人,依赖的只是你们之间的共同好友关系就武断的认为你们是好友关系,然后暴露对方的信息,这也是 QQ 圈子埋下的一个隐私隐患。如果这个产品会引起大家反感,那多半是因为隐私问题。

腾讯拥有海量的数据,腾讯接下来要做的是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和用户不被骚扰,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接下来会是一轮抢夺用户信息的斗争么 ?

QQ 圈子的本质猜想——实名社交

无论你信不信,腾讯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QQ 圈子对关系链的梳理能力很强,国内还没有哪个 SNS 产品能把关系分析和拓展做到这种程度,这是腾讯对社交产品软性实名化的一步,如果再有一个统一的内容发布平台,则必然会形成垄断优势,“圈子”展示的正是腾讯最值钱的东西——用户关系链,通过“圈子”已经把关系链升级为关系网。QQ 圈子对于其他基于人际关系的网站来说,将是终结性的产品。

腾讯完全可以更深入挖掘应用,根据关系网内的一部分用户的爱好——推测出另一部分用户的兴趣爱好,以圈子为单位定向推送广告信息等。实现广告界数据算法的终极梦想,精准广告营销。目前,在“圈子”界面上展示的“在圈子里大家叫我XX”以及“自动备注”功能应该就是在关系网数据挖掘基础上建立的一个简单应用。

借用网友潘乱兄的一句话:QQ 圈子是腾讯多年数据积累厚积薄发,社会化营销锐器。以 IM好友数量(非质量)及关系重叠(非交互)程度出发,按共同好友的连锁反应摊开你的人际关系网,直到那些灰色的记忆边缘,过往交集旧识一网打尽,今夜互联网无人孤单,无人入眠。

抓小三,寻前度,不必东奔西跑左右打听,来 QQ 圈子吧。

来源:depthsky投稿

2012-03-22

本文的目的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向你解释这三个时下最流行的IT术语(云计算、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实质,分析它们的问题,并预测未来趋势。

什么是云计算

首先是云计算。时至今日,我的身边还常有朋友问起,这个喊得震天响的云计算,到底是什么东西?开始时我也会解释一大堆话,后来发现,简单记得住最管用。于是概括为一句:云计算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是云计算。而云计算的用处,或者说目的,是要将个人电脑(台式机也好笔记本也好)放到互联网中。

什么叫个人电脑放到互联网中?举例来说,你能直接在网络上看电视剧,并且可以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接着看同一部电视剧。而在几年前,你可能得先把电视剧一集集下载到你的个人电脑里,还得先安装好暴风影音这样的播放软件。换句话说,原本属于个人电脑的功能,现在被互联网替代了。

云计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取代个人电脑的全部功能,这就叫把个人电脑放到网络里。云计算将最终让你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做任何与电脑相关的事,还不用随身带着笔记本或者U盘,因为你需要的所有数据、软件都在云中,在你的网络账户里。

对IT圈外的朋友来说,“把个人电脑放到网络里”这句话听起来可能还不够刺激。充其量,它不过能让我们的信息生活更方便而已。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一变化将造成曾经只手遮天的微软帝国的消失,那么你可能精神为之一振。有那么厉害吗?不过细想想也不奇怪,如果个人电脑都消失了,那么Windows还有什么用呢?

回顾一下我们如今的电脑操作,那种软件使用的最为频繁?没错,是浏览器。当云计算的终极目的成真,我们将只需要在本地电脑中留下一个浏览器,而不再需要Windows的其它复杂功能。到那时,我们甚至希望开机就直接看到一个运行之中的浏览器,而不再需要Windows本身(这正是Google的chrome os项目的目标)。

对于IT从业人士来说,个人电脑向互联网的迁移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机会和可能。以往我们熟悉的各种桌面软件,大到Office,小到记事本,在云时代都需要改写为互联网中的网页。仅这一条就意味着数以亿计的潜在财富价值。更不用说个人电脑向互联网迁移过程所伴随的另一个实质性变化——社交。

社交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个人电脑向互联网的迁移正好将为社交舞台提供远远超过今天的空前庞大的用户群体基础。我们知道,即使是在Windows和互联网共存的今天,社交网络服务都已经产生了如Facebook般市值估价超过千亿的超级大公司。换句话说,云计算孕育的不仅是再造一个微软帝国的潜力,更意味着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力的信息时代的真正来临。

云计算分析与预测

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即使所有人都知道云计算的好处,也不见得有多少人能真真切切地将它落到实处。表面轰轰烈烈的云计算产业建设,到如今看来也不过是为多搞一些机房拉资金的噱头。落到实处的云计算就只是铺宽带、上机器?前车之鉴是,电信运营商们投入大笔资金砸向3G,等到管道铺好才最终发现自己更像是在为互联网公司们做嫁裳。

硬件投资是必须的也是赚钱的,但它只是行业生态系统中最低端的部分。这种技术门槛极低的基础建设就不要再拉上云计算的幌子了。

云计算的真正精彩在于软件行业。虽然以“互联网即云计算”的角度来讲,所有互联网公司都与云计算相关,但却并非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真实地参与云计算的发展进程。不是不想参与,是不知如何参与。

应该怎样将云计算落到实处?紧紧把握“个人电脑向互联网迁移”这一本质正是关键。遵循这一思路,网络操作系统,或者说**** windows,也许正是云计算领域的头等发展大事。如果做不了OS,那么退而求其次,发展云时代的应用软件,或者说互联网服务,也是正解。

先来看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将是什么样的?有人认为浏览器即使未来云时代的操作系统。不对!请记住,云时代的特点是“一切皆在云中”。因此,浏览器这种本地软件注定了它与云无缘。在它身上下功夫,势必走本地化的老路,离云越来越远。归根结底,浏览器只是一个客户端,一个云的终端显示驱动,不可能成为网络操作系统。浏览器在当下仍是各大公司们抢得死去活来的网络入口,但那只是云中的世界还不够成熟时的假象。随着更多个人电脑功能迁移至云中,浏览器将最终成为一个不需要附加功能的躯壳,使用哪种浏览器接入云中将变得不再重要。

也有一些聪明的公司看懂了云的未来。就国内而言,腾讯在这方面的动作可谓领先一步。打开web2.qq.com,呈现在眼前的与其说是网页,不如说是在线的windows桌面。这种数据、软件、操作皆在云中的网络桌面,正是网络操作系统的雏形。随着越来越丰富的第三方应用被加入其中,企鹅帝国的野心也昭然若揭。

辛运的是,云计算并非复制一个**** windows那么简单。这才使云计算不至于被大公司们垄断,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参与的机会。问题在于,即使腾讯们把页面做得再像Windows,互联网的生态也不会遭到个人电脑时代的垄断之灾。门户主页、电子邮箱还是可以照常打开,丝毫不受所谓网络操作系统的约束。要知道,在个人电脑时代,任何软件没有Windows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这种截然不同的本质区别表明:看起来很像Windows的网络桌面只是一个桌面。你甚至可以将它理解为网络硬盘。无论如何,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

尽管如此,网络桌面仍然是云时代生态系统中最接近操作系统的一环。只是,当年Windows的荣光再也无法复制,绝对垄断的可能也将连同这种并不光彩的荣耀一同褪去。某个优秀的网络桌面(比如Facebook)可能长期被大多数人设为主页,但这并不妨碍长尾用户群中的少数人按照自己的偏好选择其它网络桌面。不同公司的网络桌面产品将共存于云中,而所有互联网服务都可以很好地在它们中运行,不受兼容性的困扰。因为,云时代的决定性标准不是由某一家制定,而是植根于已经深入人心的公共网络协议。

换句话说,云时代将不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操作系统。网络桌面与其说是操作系统,不如说是另一种云中的应用软件。也可以认为,云时代的操作系统,由互联网中的所有服务共同组成。

因此,落实云时代的关键,最终归结为开发互联网服务。但是,互联网服务并不等于传统的互联网网站。最大区别,在于互联网服务于用户及其它服务交互的软件特性,而传统网站只是一段段静止的文字和图片,只相当于个人电脑中的一个个数据文件。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中为数众多的网站中,只有少数算是真正参与到了云计算的进程之中。即使是Web2.0的兴起让许多网站开始重视与用户的互动,也很少有网站能够像Windows时代的软件一样,与外部数据一起与系统共生。换到互联网语境之中,这也可以理解为网站的开放性。在这方面,不仅需要胆略,更需要想象力。Facebook与Myspace的不同,正是因为前者将自己的社交资源向外界开放,才获得了决定性的质的飞跃。

简而言之,喧嚣的云计算其实很简单。无需长篇累牍的论文,无需盲目的政府投资。未来和机遇在于互联网服务的创新和细化。中小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平台和系统将不再重要,绝对性的垄断将分流到一些优秀的互联网服务之中。随着云计算的深入,优秀的互联网服务将越来越多,信息世界的秩序则将最终趋于平等和自由。

社交网络

相较于云计算,社交网络的概念容易理解一些。毕竟,人们对社交并不陌生。社交网络嘛,就是在网络上社交呗。用更广义也更简单的话来概括,社交网络就是多用户参与的网络。

从这个意义上讲,Web2.0热潮的核心概念社交网络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为人熟知的即时通讯软件如QQ,多人网络游戏如传奇,都是早在Web2.0之前就已经大获成功的社交网络服务。

今天,我们已经有了Facebook、腾讯等巨无霸级的大型社交网站。这是否意味着社交网站已经发展到了熟透的阶段?是否意味着后人已经没有进入该领域的机会?

结论恰恰相反。随着以“个人电脑向互联网迁移”为核心的云计算进程的深入,使用网络的人群基数将远远超过今天的数量。同时,未来人们的每一次电脑操作都将与网络相关。云计算的模式结构与其用户总量的叠加结果,将是前所未有的新的社交需求。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更多的想象力,去挖掘这些潜在的可能性,而完全无须担心今天看起来庞大的Facebook们。社交,依然前景无限。

第三方登录的深意

更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大型社交网站都已经陆续开放了第三方登录功能。今天,我们已经可以在很多中小网站中见到“用QQ账号登录”的选项。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已有的QQ账户登录,而无需另外注册。这既是所谓的第三方登录。对中小网站来说,这绝对是有效吸引用户流量的天大喜事。

为什么社交网站巨头们要做这样的慈善事业?要知道,今天名不见经传的小网站,明天就可能成长为可怕的竞争对手?究竟其中有何玄机?

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解答,但深层的答案还是要从云计算之中寻找。我们之前讲过,云计算的生态将最终由许多互联网服务共同构成,这些互联网服务将呈现出一种开放可交互的状态,就如同个人电脑中软件与软件,软件与数据文件的关系一般。云中的“个人电脑”要求云中的“软件”们互通而不是各自为政,而互通的关键则是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

换句话说,用一个账户通行互联网是云计算的天然需求,而现行互联网中一个网站一套用户账户的格局已然成为了云计算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破除它势在必行。

这种技术发展所蕴含的自发动力才是巨头们开放用户资料行为的幕后推手。早在Facebook率先开放用户资料之前,用于账户互通目的的网络通行证技术OpenID就已经如暗流涌动,随时可能破冰而出。即使Facebook自己不开放,迟早也会有别的网站这么做。与其守住既得利益等到人老珠黄,不如顺势而为与世界共同前进。这也正是一流公司是否能够持续优秀的基因所在。

从长远看来,开放账户资料的确会逐渐削弱Facebook这样的巨头原先拥有的平台垄断优势,甚至有沦为账号提供商的风险。但这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从诞生之日其就担负着自由与平等的使命,任谁也改变不了。顺势而为,秉持开放的态度,反而能够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集中精力做强做深具体的内容服务,从而在新的阶段持续保持优势。例如,在社交空间这项服务上,相信Facebook将长期保有优势(所谓社交空间,即用户进行经常性社交活动的场合。并非所有的社交活动都在社交空间完成,但社交空间却是社交活动最多的场合)。

对于广大IT从业人员来说,开放的互联网当然更意味着福音,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伴随着云时代的深入,社交这块大蛋糕将愈发显露出活力。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也许是时下最热的IT领域,连圈外的朋友们也很乐意将它作为时髦词挂在嘴边。毕竟,不懂云计算,不懂SNS,还不懂天天把玩的小手机吗?

然而,笔者要说的是,移动互联网恰恰是笔者最不看好的方向。一旦IT再次出现泡沫(但愿不会),其源头必然是今天投资人竞相追捧的所谓移动互联网。

手机≠移动互联网

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容易搞错的一点是:手机不等于移动互联网!如果你仔细读过本系列文章之前的部分,你应该明白,未来的互联网将成为每个人的“个人电脑”,而任何一种具备显示屏的终端,无论是台式机、笔记本、手机、腕表、相机,又或是公共查询机甚至是ATM机,都将成为云中“个人电脑”的显示终端。换句话说,互联网的未来形态天生就是移动的,而与是否使用手机无关。我们将会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设备接入云中的“个人电脑”,这才是移动的真实含义。

那么手机将会是移动互联网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吗?是,又不是。我们的确将经常使用手机来接入互联网,但同时大部分的工作仍然是通过其它设备,尤其是传统的配备有大屏幕的台式机或者笔记本来完成。

原因在于,手机归根结底受制于屏幕大小和输入的流畅性,因而不可能成为大部分电脑操作的适用设备。你可以用手机编短信发微博,但你不会用它来编辑word或excel,甚至长一点的email也不会用它。同样的,你用手机来弹小鸟打僵尸,但你会长时间用它来玩魔兽或是使命召唤吗?甚至赛车游戏你也会觉得还是台式机来的爽快。

把手机屏幕做大点能不能有所帮助?君不见今天清一色苹果长相的智能手机们比拼的正是面子大小。只是实在怀疑,这种令广大MM们不爽的砖头风到底能持续多久?莫非我们真的想要吧笔记本揣到裤兜里逛街?NO!那还是手机吗?

手机的定义决定了它的体积不可能无限增长。它的输入方式从键盘、触摸再到语音、图像识别也就达到了想象力的上限。最顶级的设备也无法改变手机不利于阅读和输入的特性,因此已经和正在烧钱的朋友们请接受这个现实:手机≠移动互联网,手机只适合简单应用,最多是正常应用的简化版。

给手机设计开发者如下建议。你们开发的应用应该:

1.不需要总是看屏幕

2.不需要仔细看屏幕

3.如果你的应用必须随时看屏幕,仔细看屏幕,那就不用煞费苦心在手机上牵强附会了。配备有鼠标键盘和正常尺寸屏幕的传统电脑才是你应该考虑的目标。手机取代不了传统电脑。

第二个问题

笔者不看好移动互联网的第二个根本原因在于基础设施的不成熟。即使已经到了3G审美疲劳4G才是王道的21世纪,我们最缺的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今天的移动互联网硬件环境,和我们刚跨入新世纪互联网刚抬起全民普及苗头时的那个年代极其相似。从业者一片热血沸腾,用户们却还在盘算30块钱包20小时还是80块钱包60小时划算。

历史的惊人相似实在无法不让人联想到曾经的泡沫危机。君不见,上一次的互联网喧嚣散尽之后,多少互联网先驱们被拍在岸边,死在明天。足足七八年之后互联网才盼到了复苏,结果是毛头小子开心网们捡了大便宜,而从之前的阴影中活下来的就只有利用互联网却不采用互联网思路的QQ而已。

除非基础设施足够成熟,否则进入移动互联网就是一种先烈式的冒险。笔者的建议是,五年之后再作打算也不晚。

智能手机误入歧途

最后一个问题,让我们再来凑凑手机的热闹。乔帮主引领的智能手机革命成功击破了中国山寨头头们冒起的泡泡,搞得大大小小的手机店不换上清一色的苹果状砖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卖手机,也搞得稍懂一点时髦的年轻人不揣上一块砖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带了手机。但事实是,智能手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笔者升级过一次Android系统。从上网查资料下载升级包再到最后安装成功,总共花费两个小时。据说这已经算是好成绩。普通用户大概不会和系统较劲,但如果想要尝试某款新软件功能,也必须要经历先下载再安装后使用的过程。至于应对安装冲突、升级失败、运行异常,以及控制情绪避免系统设置查找抓狂症,乃至学习新型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的用法,也是每个智能手机用户必须具备的常规素质。

这一切多像那令人怀念的Windows 95年代!可是拜托,我们里那个岁月已经不折不扣的过去了十六年的光阴。云计算都已经过喊得耳朵起了茧,微软都已经不再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为什么手机开发者们还试图让我们重复那当年的往事?

不要下载!不要安装!手机软件应该直接做成网页应用,在浏览器中打开就OK!你说本地软件才能跑的顺畅,难道你不知道现如今连网络游戏都在转型网页版免安装?你说放在桌面的快捷方式才能吸引用户,难道你不知道网页图标也可以放到桌面上?顺便说一句,浏览器的开发者们应该好好学学UC,把浏览器的入口界面做得像桌面一点很难吗?

只有将你的手机软件变成即打开即用的云中应用,你的开发成果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尝试。也只有这样,用户在丢手机/换手机/换操作系统之后,你的开发成果才有更大的几率不被用户抛弃。

可以预言,手机操作系统的升级大战在一段时间之后将趋于平静。苹果的封闭还是安卓的开放,又或是Nokia的落伍都将成为不重要的过去式。在任何一部智能或非智能手机上所必须的,将只是一部功能完善的浏览器,而更多的热闹看点则将进入互联网,进入云计算的大舞台。

最后给出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建议:

1.五年后再进入

2.进入也是小市场

3.为手机开发特别版本

4.无论什么版本,记住做成云中的应用

笔者知道你有很多的不满。欢迎拍砖。

来源:genericengine投稿,作者email:generic_engine@hotmail.com

2012-03-19

网易游戏频道做了一个有意思的专题:“宁花4000买手机 不花6元买游戏”,来讨论中国iOS游戏市场上的怪现象。中国大陆已成为iPhone全球销量排名第二的地区,仅次于美国。而与硬件的热销形成对比,中国大陆的iOS应用市场的规模,仅占全球市场的3%。

曾经毁了中国PC游戏市场的那些东西,如今又在iOS游戏市场一一重现:盗版、外挂、抄袭、强制消费、恶意竞争……这是整个中国游戏业的一个缩影。全球有10%的iPhone进行过“越狱”,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60%,这里最奇怪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人会花费4000元以上来购买iPhone手机,却不肯花6元钱买游戏?

游戏的价格是否合理?

早期电脑上的盗版游戏大多是通过盗版光盘来销售,一张盗版游戏的价格也在5元、10元左右,其价位和目前主流iOS游戏大体一致。得益于iOS低廉的销售发布渠道,iPhone游戏的价格大多是0.99美元(6元人民币),一些游戏“大作”价格会高一些,但也少见超过9.99美元(60元人民币)。其总体价格可以说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消费水平,早先购买盗版光盘的游戏用户应该不会认为这个价格会较高。

观念的落伍?

买得起iPhone应该不算是低收入人群,不买应用有很大可能是没观念,在中国人心中,与硬件相比,软件不值得尊重。中国人花60元购买iPhone贴膜不会有任何问题,但用来购买10个游戏却会觉得价格高,这也是常年盗版环境下的惯性思维,在一个漠视知识产权的国度,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件”是没有价值的。

用户使用水平过低?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用户的使用操作水平过低,不会安装应用。很多人只是将iPhone当做一个4000元的电话,只是使用其电话功能,而不会或不懂如何安装应用。这部分用户应该并不多,iPhone的使用界面已经足够简单易用了,稍稍学习一下的话,用户应该可以学会如何进行应用的购买。

iPhone对于中国用户的体验不佳?

从另一方面上讲,苹果iPhone在中国的越狱率很高,也和苹果本身不重视中国市场有关,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拼音输入法”,在iPhone里面,繁体输入法中有台湾流行的“仓颉输入法”,可见苹果是可以将一些本地流行的输入法整合到iOS中,但iOS至今没有整合那怕一个中国大陆流行的输入法,而苹果自己的中文拼音输入法到底有多烂,恐怕大家都深有体会,百度拼音、搜狗拼音、腾讯拼音等任何一个输入法都比苹果的强。

另一个本地化功能是“来电归属地”问题,这对于饱受垃圾短信和电话骚扰的中国用户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苹果不但自己不提供,还不开放接口让第三方开发商提供。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这两个功能只有越狱之后才能使用,既然越狱之后iPhone的使用体验能大幅提高,那为什么不越呢?这就是中国特色。

可见中国地区越狱率极高的原因,苹果自身也难咎其责,如果苹果公司能稍微重视一下中国用户,改善一下其烂到极点的中文输入法,内置一个“来电归属地”功能,估计大部分中国用户就不会越狱了,越狱也是技术活,谁愿意没事瞎折腾啊。

结束语

中国的iOS游戏市场虽然刚刚起步,中国的软件开发商还具有比较饱满的热情,如何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不仅仅需要开发商、消费者的努力,做为平台商的苹果公司也应该多加一把力,对于中国市场“稍微”重视一下,相信这给苹果公司带来的回报会远远超过其关注的成本。

2012-03-12

(文/郭鹏程)自微博模式引入国内以来,笔者就在不间断地关注其发展动向。也曾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撰写过两篇关于探讨微博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章。几年的关注,使得笔者对于微博略有一些认识。虽算不得入木三分,但也有些不落窠臼,另辟蹊径的认识。

最近笔者对于微博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遂而撰文于此,望见笑于大方之家。由于本文探讨问题时的背景需要,现将笔者先前两篇旧文的核心要点复述于下,以作为背景方便进而阐述本文之观点。

背景核心要点:

《思考微博客》:

1.“微”——跟对了时代的节奏感。

2.互动中会产生信息的分享。

3.在形式上应追求简易化。

4.微博应该进一步开放。

《微博再思考》:

1.连接意味着微博天然的社交属性。

2.流动则代表着媒体属性的未来走向。

3.低成本信息可以更好地应对终端设备多元化、移动化。

4.微博模式尚不成熟,需进一步演化。

依着上述背景中的若干观点,笔者接下来会从中引发出一些新的思维,并将它们之间的主次厘清,做一些思考:

一、社交属性VS媒体属性——谁将主导微博结构?

事实上,笔者在旧文《微博再思考》中已然阐述了微博兼具两种属性:即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虽说这二者是并生并存,但它们之间还是可以厘清主次关系的。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国内两家互联网公司由于本身的基因问题,一家选择了以人际脉络为基础,社交属性为主导;另一家则是以热点话题为基调,媒体属性为核心。它们分别从内至外的架构了各自的微博体系,导致了其内部生态结构的根本不同,从而分别走向了上述的两个方向,渐行渐远。

事实胜于雄辩。也许很多人都会发觉到:就当下境况来看,从表面上的用户活跃度可以得出:微博似乎是一种趋于以媒体属性为主要导向的互联网生态体系。

其实,由于笔者上述提出的两大属性所引发的思维模式的不同,这两家微博形成了结构性的差异化。在下文中,我们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总结:有趣的是国内的两大微博分别从属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来主导其结构: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它们自内而外的决定了各自的微博生态体系。就目前来看,媒体属性起主导作用已然胜出。当然,这里强调的是媒体属性自内至外起到了主导作用,并不代表不需要辅助的混入社交属性。

二、社交属性作为微博主导作用的弊端——其产生的媒体属性很弱。

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过:连接代表着微博天然之社交属性。那么为什么以之为主导作用,即便是在用户基数与终端产品上占有优势的情形下,其间的信息交互却依旧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呢?

要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某互联网公司旗下微博的副标题:“你的心声,世界的回应”。

很明显,这与该互联网公司想要利用其IM天然的社交连接所形成的粘性来构建整个庞大的微博体系有些缘木求鱼的意味。

以IM为核心粘起来的微博,在根本上是以熟人圈子为基调做起来的。的确,它很符合所谓的“六度分隔理论”,并且形成了一个个的人际圈子,看起来非常的完美。但是,产品不仅仅是依据教条式的理论为指导做出来的。

那么在哪里失误了?

笔者答曰:缺乏系统性思维。

我们再来考虑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以社交属性为根本源动力的支持下,作为一个很普通的个体的心声,是否可以引起广泛的回应,抑或说其传播力度是否可以遍及微博体系的各个角落?

很显然,不可以。

简单的来说,如果用户所产生的信息力度不够,是不可能突破小范围人脉圈子的束缚。也就是说一些家长里短的信息没有足够的活力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一般意义上来讲,普通用户的信息也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起到作用。将信息抛掷到更远的地方,对于其他用户来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既然如此,就凸显出了以社交属性为内核的天然弊端:的确是连接了,但是连接之外是一个个像栅栏般封闭的圈子,信息很难达到引爆点,只能在小范围内传递,意义不大。

所以以社交属性建立起来的微博体系虽说是以连接为基础,但是实际上所形成的连接从而引发的信息流并非很是顺畅,每个节点上的传播力度很弱,这是因为信息本身的价值与力度不够。

然后再来讲到由于微博是一种流媒体形式,就必然会产生信噪比。而社交属性所带来的信息是缺乏一定价值的,故而传播力度有限,扩散面很窄。这样的信息进一步很可能会被其他相关信息所淹没,抑或其本身很多时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噪声。

总而言之,社交属性所产生的媒体属性在信息的流通与扩散上是很弱的,故而达不到真正的病毒式传播。

总结:1.从整体上来讲,以社交属性为核心粘起来的微博体系是基于人脉关系所形成的一个个小的相对闭塞的圈子。2.在以社交属性为主导的前提下,由于个体信息的力度与价值不够,导致信息缺乏流通和扩散,只能在小圈子内传播,很难达到引爆点。3.由于缺乏传播力度,流媒体所引发的信噪比会进一步的淹没个体信息。

三、媒体属性何以起到主导作用——强媒体性带动社交性,媒体性是冲破网络节点的关键。

以社交属性为主导建立起来的微博体系看上去是很孱弱的,天然的优势造就基础性连接不错,但是信息的流通就是上不去。

这是因为以社交属性为主导构建起来的微博体系是由一个个的小型人脉圈子构成,相邻的圈子之间虽说会有不同程度的内部连接,但是由于单纯的社交属性所产生的媒体信息的价值不够,导致传播力度上不去,往往在各个节点就停滞了,不能够突破狭小的社交圈子。

而基于以媒体属性为主导的微博,是以媒体属性为依据,用力度很强的话题来打通各个节点的,从而形成引爆信息的作用。

每个话题就可能是一个引爆点。

这样的信息可以在各个圈子之间无节制的传播。

这不是以人脉为基调传播的,而是以信息本身为基础扩散开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流动性所引发的信噪问题。

事实上,稍作思索,只有在以社交属性为主导的体系当中才会出现很严重的信噪问题。因为社交体系当中往往本来就是圈子内部的信息互流,加之本身意义不大,信息没有太大的价值,导致流动性所产生的信噪问题会很严重。同样,传播一些没有太大价值的信息,也很容易被其他信息淹没掉,不易发现。

而以媒体属性为主导的微博体系则不是如此。它是以足够力度的信息本身作为主导从而传播开来的。其在一瞬间引爆了话题,引发了对于热点信息的多重讨论,从而产生了社交性。

于是媒体属性中形成了社交属性,这样会无限的延展讨论圈子的范围,或者说在这里已然不存在圈子的问题了。社交性被无限制的扩大了,其只是借由信息为主导一瞬间形成了整个体系内部的广泛连接,而非天然的人脉圈子。

同时,流动性所产生的相关信噪问题也由于信息力度太强而在不断地转发与讨论中放大了信息本身,减少了无价值的噪音。起到了很好的传播与社交价值。

总结:以媒体属性为基础架构出来的微博体系,是以话题为导向的。由于话题本身成为了引爆点,瞬间引爆,信息在不同圈子之间无限制的流动开来;且由于信息的力度足够,信噪比从而会增加,放大了信息本身。进一步来讲:界限消失,圈子不复存在。围绕话题所引发的若干讨论也不是基于圈子内部产生的,而是借由比特本身的流动所完成的,是基于整个微博体系的社交。

四、社交属性所产生的媒体属性是盲目的,媒体属性所产生的社交属性是必然的。

笔者在上文中曾表述过:社交属性与媒体属性是并存的。但这并不能代表二者会体现出等值的传播力度与效果。

总体上来讲,以小范围人脉建立起来的社交属性所产生的信息是趋于个体的,寻常的,对于他人缺乏足够价值的。所以这种信息所体现出来的媒体属性是盲目的,是没有足够力度扩散开来的。

而依借媒体属性所产生的信息往往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传播力度,在信息迅速流通的同时,原本不在同一个圈子内部的人也会参与热议,这样的社交属性就会被泛化,从而被无限放大,直至整个微博生态体系。

在这里面还要谈到信息的不对等性。同样是讨论一个类似的话题,普通用户所产生的信息价值与时下热点人物所产生的信息价值从来就没有相同的传播效果与等值的传播路径。

其实可以说二者根本就不在同一维度上传播。

名人发出一条信息,会迅速被转发评论甚至上千条,于是产生了很大的社交价值。媒体属性被充分的转化成了社交属性。

而上千位普通用户各发出一条信息,最多会有十来个评论,同时也是基于各自小范围圈子内部的讨论,其实际社交价值并不大。换言之,当下所谓的不少公关公司其实利用大量僵尸粉来进行传播消息,影响很可能微乎其微,因为一条条消息总是被分散在各自为营的小范围内进行传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总结:1.天然的社交属性所形成的体系是没有格局的,看似形成了所谓的相关人脉关系网,从理论上信息也是可以经过多层面的传播从而扩散开来的,但是这样的思维实则是缺乏系统性考量的。从整体的角度来讲,搭建了关系网并不等于信息就可以在其内流动开来。由于普通个体的信息本身是没有什么力度和价值的,网络连接的再好,缺乏价值的信息也不会自然传播开来。所以说社交属性产生的媒体属性往往是盲目的。

2.而媒体属性则是以单纯的信息为导向,引爆点是话题本身,信息超越了被无意中限制了的圈子,而是以最根本的比特为介质,在整个体系内部肆意流动开来,从而无节制的产生了很好的社交属性。

五、媒体信息的多元化——信息开始“肤浅”——多元话题是微博保证鲜活度的关键。

熟稔微博的用户就会知道,短时间内个别话题也许会有非常强的媒体性,于是其中的信息会迅速的扩散到整个微博体系的各个角落,并引发十分强烈的热议,最终导致不同节点间跨界式的社交网络形成。

但是,这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微博字数的限制与其本质上的各种“微”属性。

其中引发出来的若干讨论其实是很肤浅的。大部分议点只会围绕着非黑即白来做以判断。

笔者认为:由于微博本身的机制在于“微”,在于低成本信息,在于便捷,在于快速的信息流。所以,这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杠杆效应:快速的传播会使得信息本身的深度与内涵被大幅度减弱。因此微博内部流通的信息其实用“肤浅”二字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那么“肤浅”所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

信息覆盖面广却深度有限,传播迅速却时间很短。

由此可知,基于媒体属性所造就的微博体系,如何最大程度的保持其鲜活度呢?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地释放热议话题,来引导用户,从而间接地转移议点方向。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微博体系的活跃度。

总结:1.微博热议的话题往往是趋于“肤浅”的。其覆盖面很广,但观点分散,缺乏深度;信息流速度很快,但保持时间很短。有意识的给用户导向一些热点话题,可以保证微博体系内在机制的鲜活程度。

2.信息的“肤浅”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还是由于流动的信息及以人为主的收听方式所造成的。

六、频率说:信息正在不断地寻找信息——你正在成为你想要成为的。

在这里,我们回归本源,从信息本质的角度来讨论整个微博体系。

以社交属性连接起来的用户只不过是依借人脉关系从而汇聚到了一起,这并不代表双方可以有大量信息之间的相互融合。

也就是说,在以社交属性为主导的微博体系当中,圈子内部产生信息不一定是你彼时彼刻想要了解的信息。同样,你个人的信息,对于他人来讲也不一定是有即时价值的。

而在以媒体属性为主导的微博体系中,你不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被自我有意识的过滤掉,取而代之的则是你所想要的信息。

因此,媒体属性是基于信息寻找信息的过程,而社交属性则是建立在一个人查看另一个人所产生的大量消息中有价值的那一部分信息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基于社交属性的微博体系,其中关于信息的衰减会进一步增加,且选择范围有限。

而基于媒体属性的微博体系,则是建立在热议话题之上的,所以会更好的达到信息之间的融合。

总结:社交属性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构建起来的。媒体属性则是以纯粹信息寻找信息的方式从而形成的。

其实,从根本来看,媒体属性是一个资源池,而社交属性则是一个人脉池。就信息的流通与鲜活度而言,很显然以前者为主导会更有价值。

七、以媒体属性为主导,二者兼具也许会更好。

上述的文章中笔者似乎一直在强调媒体属性的种种优点,但这其实只是在说明以之为主导作用会更有意义,并非是在强调普通用户之间不需要存在相互的沟通与连接。

因为就普通用户本身而言,也需要有自己的人脉圈子,同时分享与传播一些个人信息。这也是web2.0的灵魂所在。

与此同时,在用户形成了关于自己的人际脉络网之后,也会逐步的增加与其他用户之间的粘性。

同样,各种信息所引发的话题,则要求微博本身来做一些刻意的主导与倾向。以媒体属性为主导,二者兼具,才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结:社交属性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完成的,媒体属性则是基于信息之间而互相融合而成的。故而最好以媒体属性为主导,并且辅之以社交属性。

八、关于搭建良性微博生态系统的几点建议:

以笔者之观点,最好在微博生态体系的结构上优化以下这几个要点即可:

1. 微博是以媒体属性为主导,依据很强的媒体信息作为引爆点,来形成各个不同范围之内时空不连续的社交体系。所以,首先要确立媒体属性为主导的重要性。

2.由于微博本身的特点,其产生的信息大都是浅薄的,迅速的,面广而缺乏深度的,所以不断地引导更多的话题与信息是很关键的一步。

3.由于微博本质很“微”,传播速度很快,保留人与人之间的这一层圈子,同时加强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融合性,才会最大力度的展现出其传播效率。与此同时,体系中各个圈子内部的不同节点间的社交属性也会全面被打通。总而言之,良好的机制会使得信息主动地寻找信息,而非停滞不前。故而在人与信息间建立好平衡机制,对于微博生态体系的未来未尝不是一种全面化的革新。

总结:1.以媒体属性为主导,辅之以社交属性。2.良性引导信息流。3.微博之进化旨在进一步破除信息节点屏障,充分加强信息间的融合程度;逐步把微博机制导向信息本身,才是关键。

文末结语:

纵观笔者在上述各个维度上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微博之未来,在宏观需要上打通奇经八脉,放远视野来让信息流渗透到整个体系的各个脉络,盘活整个生态系统;在微观上,需要进一步发展用户关系,使得用户间可以做一些小范围的信息流通。这样的微博既秉承了媒体之格局,也吸纳了社交之意义,可谓是蔚为大观。

来源:投稿,作者:郭鹏程,邮箱:catkin.guo(# gmail.com

2012-03-07

Google今天宣布,将出 售应用、视频、音乐、电子图书的在线商店Android Market更名为Google Play Store,此举是谷歌为提升自身在电子内容销售市场上的形象以及更好地与苹果和亚马逊展开竞争而推出的措施。

更名原因探析

Google做出这样的决定,显示出其淡化Android市场,而强化Google品牌的重要性,同时整合原有的Google Music(谷歌音乐)和Google Book(谷歌电子书)频道。这两个频道推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对于其主要竞争对手苹果iTunes和亚马逊Kindle来说毫无优势可言。虽然Android Market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比起苹果App Store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将这三者整合有利于提高Google应用商店的整体竞争力,并提升品牌形象。

不过,Google的这次品牌变更有点晚,显示了其应用商店最开始的规划存在不足,早在Google应用商店建立初期,就应该参考当时大获成功的苹果App Store的模型来建立自身的在线市场,虽然复制模仿成功者对于Google来说可能不太情愿,但这的确是避免走弯路的一个好办法。否则,Android Market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这时候再进行品牌更换,不但令 用户感到迷惑,也令大量开发商无所适从,域名的更换也会另原有的搜索引擎优化大打折扣。

总结一下,Google将Android Market更名为Google Play Store,好处是:1)更好利用Google的品牌;2)更容易记忆的网址;3)游戏、音乐、电子书、电影、应用的综合性商店。坏处是:1)其大量网址和域名的变化会影响SEO,也令开发者无所适从。2)品牌变换的太频繁,给人以混乱的感觉。

应用商店的问题

最后不得不提一句,中文版Google Play Store市场首页的热门应用,第一个就是部色情小说应用,这点谷歌应该向苹果学习,苹果原则上不允许色情应用上架。

苹果对于色情的立场是鲜明的,苹果App Store坚持原则不允许色情应用商家,前苹果CEO乔布斯对此的解释是,“我们依然认为有道德上的责任不让色情进入iPhone,想看色情的人可去买Android.”

应用商店里面放置色情应用,一来可能会让某些国家屏蔽应用商店,导致因小失大,二来很多不法开发商在色情应用里嵌入恶意程序,损害用户利益,因此Google的这种做法的确不太妥当。

Google Play Store的网址: https://play.google.com

2012-03-06

当微软还在修补WM 6.5的时候,世界已进入iOS时代;当苹果还在耕耘iOS的时候,世界已进入Android时代;当大家都在关注RIM将卖给谁时,它宣布了基于QNX的OS 10;当坊间在讨论HP如何玩死自己时,它宣布了WebOS开源;当人们都聚焦三大巨头博弈之时,Mozilla发布了基于HTML5的Boot To Gecko;移动操作系统界风云变幻,而我们,都在等待下一个英雄。———题记

苹果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一夜成名,微软不可能熟视无睹,所以微软对Windows Phone的发布可以说是策划周密,它们精密研究了现有的苹果封建式的构建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一次开放式改良。Joe Belfiore 是一个出色的理想主义者,但是这个开发出生的风云人物却给了WP7一个不那么风云的开场。从2010年Windows Phone发布至今,各项市场数据并不那么让人乐观,那问题出在哪里呢?很简单,因为他让生态圈里的另外两方,硬件厂商和运营商,都不舒服。

1.硬件厂商:带着镣铐没法跳舞

理想世界:

开放式合作:

苹果的模式里没有硬件厂家的概念,因为它提供了全套的解决方案。而微软想参考以前PC的发展模式,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能从中盈利,从而靠集体的力量攻下移动操作市场的堡垒。所以微软需要借力HTC,三星,LG,索爱等这些知名硬件厂家的设计优势和生产力优势,提供各种不同的终端设备,为WP7平台在市场占有率奠定发展的基石。同时明确的分工也让微软有足够的精力去思考产品本身的构建。

规范的硬件要求:

可是无规则引入硬件厂家的结果就是和Android一样,无论是系统升级还是软件开发都是噩梦的开始,因为要匹配的设备类型以海量计。微软显然不希望有如此结果,所以为WP7规定了详细的硬件规范,具体使用什么CPU,屏幕分辨率,需要包含的硬件参数,一应俱全。硬件厂商的框架结构全部搞定。整套体系不会有太多的chaos。

现实世界:

人人都是富士康

可是,太过”规范的硬件要求”也就意味着差异化的缺失,直接导致市场上的WP7手机大同小异,硬件厂商空有一番抱负却无处施展,全部沦为了WP7品牌手机的代工厂,最想拥有客户也最想创新的他们,却在实质上和富士康站在了一条线上。都是一样的芯,难道我就换个壳子就拿出来卖了么?显然他们不喜欢这样,结果就导致硬件机型没有铺开,微软的第一步就迈到了泥潭里。其实微软又何尝不想给与更多的差异化,在最新的泄漏资料里,他们给WP7规划了N种屏幕大小,只是这一切都来的太慢了。

2.运营商:为什么要修一辈子路

理想世界:

各取所需:

在理想主义者的世界里,微软,硬件厂商和运营商活在一个完美闭环里,微软建设一个极致体验的系统,硬件厂商建立一堆差异化终端设备,而由于微软的控制有方,整个模式平滑而可控,这种精巧的组合将产生巨大的用户群,那么运营商顺理成章就会因为发售装载WP7系统的手机而赚得盆满钵满。

现实世界:

拒当民工

可是由于整个方案在硬件厂商那里就胎死腹中,所以运营商也就无法按照原有计划获取自己的那一块饼。而且相比苹果,运营商还被加了另外一个任务,按照微软的要求推送升级通知。推荐苹果的手机未来完全没指望(这小子合约一满就踢开ATT到处留香),推荐WP7手机没有钱没有用户不说,最后还要给微软义务打工,所以运营商只有一个选择,推荐Android手机。毕竟运营商每年数以亿计的投资不是用来买罪受的。

至于微软设想的完美闭环,运营商早就提高了警觉,因为他们开始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两个巨大的变化正在持续发生:

积累多年的用户居然被Apple绑架,用户开始关心具体品牌,如果这个品牌在其他运营商那里也有,他们就找到了更换运营商的理由。而微软的重重限制把硬件厂商和运营商放在了第二层,把WP7品牌放在第一层,和苹果卖iPhone手机是一个道理,在运营商看来只不过找了更多富士康而已,一丘之貉。

再者运营商完全变成了渠道维护员,修建的数据通道为苹果的App Store和iTunes提供了滚滚财路,但是却无法从中获取分毫。自己每年还要花钱维护。

3.结语:Nokia的未来

结尾的时候说说Nokia这个老牌的手机劲旅,诺基亚同志和RIM同志的显著不同是该丢的立刻丢,不像RIM抱着个陈年OS不放当个宝。其实诺基亚绝对不会趟Android这趟浑水,因为Nokia不屑于只做硬件,那样根本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化,追双核,追屏幕,追大小,那不是哥的作风。所以它会选择小众而坊间口碑不错的的WP7。而诺基亚加入WP7阵营对微软而言意义非凡,利用诺基亚和运营商的合作基础重修WP7与运营商的关系,攀高终端的销量。而在新兴市场,可以利用诺基亚的现有渠道扩大 WP7的市场占有率。

可是微软要交出的就是控制权,诺基亚绝对不会满足于做富士康的,所以它肯定会插手WP7的系统设计,诺基亚的首席谈判官Waldemar Sakalus 近期就说过:

“第一批推出的Windows Phone手机,对Windows Phone这个平台做了非常少的修改。针对中国市场我们会有非常大的投入,大家将要看到来到中国市场的手机系统,是我们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做了非常多的投入和改动升级,不是很小的变化,而是非 常多的变化。所以我们针对中国市场的需求,有独特的一些设计,针对中国市场的现状,包括中国市场有不同的当地和全球的手机企业在这个市场里。”

可以看出诺基亚会把自己的经验融入到WP的系统设计中,让微软对市场有更快的反映,毕竟他们才是战斗在第一线的人。微软的完美闭环不是不可能实现,但是要有人帮助他们度过起飞阶段,而诺基亚恰恰在这个关键时刻选择了合作,可以说是两个失意的人握紧了手为了让未来不再失意。

我还想过WP7现有的生态的另外一个模式,就是微软加诺基亚完成整个顶层构造,彻底屏蔽其他品牌,两个人做一个苹果的事情,这样整个结构完美可控,也完全不用要求运营商去发起什么升级了,完全通过Zune推送就可以了。只不过诺基亚想,微软可就不想了,因为WP7相对于将到来的Win8,将是一个重要部分,当然不会和诺基亚一家独享。而至于Win8对于苹果和谷歌的巨大冲击,我将在下篇文章中详细解释。

作者:Albert Gao投稿,原文链接。